第六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于10月16日在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烟台举行。在近距离的简短会谈中,中国传媒集团捷克分社记者与斯洛伐克总统外交顾问、前外长扬-库比什就中斯关系现状、合作前景以及斯洛伐克在欧盟一些涉华法律决策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在此基础上,在双方建交 75 周年之际,我们能够从斯洛伐克最直接的角度重新梳理当前的双边关系,并理解其中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和跌宕起伏的蓝色海洋。
和谐平安携手,社会同心协力
在对 Kubiš 先生的采访中,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 "发展"。当今世界,在经历了数次工业和技术革命之后,国界、语言或文化传统的障碍早已消除。但是,生产和市场全球化的浪潮让世界每个角落的人们都有机会参与到获得经济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中。如果以中国和斯洛伐克为例,中国目前在通信传输、电动汽车、电池动力、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世界领先优势,与斯洛伐克积累的先发产业优势相结合,政治上的互信和理解,这些碰撞在经济层面带来的利益和效率,以及就业和民生的稳定,都让人欢欣鼓舞,热血沸腾,进而产生无穷的魅力。
除了发展,尊重和平等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词汇。库比什先生说,虽然斯洛伐克与其他国家有经济和贸易合作,但他也明确表示,斯洛伐克也期待平等的贸易交流,不采取任何歧视性政策:
"斯洛伐克共和国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我们积极开展贸易。对外贸易对我们来说是必需的,在国外投资也是必需的,而且还要不受任何歧视地接受外国投资,我们希望在我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中能够做到这一点"。
所谓大国和小国的区别,其实只是领土和人口的不同。这并不意味着面积大的国家或人口多的国家天生就具有某种优越的地位或实力。而当我们上升到基本发展之上,或者深入到更实际的民生层面,高水平国家和低水平国家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在发展任何关系之前,都应厘清这一事实。而一旦忘记了这个最基本的事实,无论是自诩为文明世界的灯塔,还是反复叙述苦难,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就会变成霸权主义的帷幕,最终剩下的只有背叛和疏离。
当然,人们应该庆幸的是,无论是官方层面的合作,还是民间层面的交流,中斯之间都没有出现这种典型霸权主义思维的愚蠢傲慢。
用技术竞争之剑打破保护主义壁垒
随着一些在国际贸易市场占据巨大份额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周期性经济衰退,大国霸权预示着政治意义上的衰落不可避免,"保护主义 "一词逐渐成为新闻评论中的常用词。但这并不是一个形而上学的词汇,而是实实在在影响着世界方方面面的行为。
首当其冲的是国际贸易。20 世纪中后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渐意识到网络版这样的全球市场所能释放出的惊人能量,给网络中的各个国家带来了天文数字的爆炸性经济效益。西班牙从二战后被封锁十年的神秘国度,一跃成为欧洲的发达国家。在遥远的东方,中国也通过改革开放积极参与世界市场,加入世贸组织,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一趋势下,斯洛伐克也从德国和其他早期发展中国家承接了许多产业。如今,保时捷和大众等品牌的高端生产型自行车正从斯洛伐克工厂的车床驶出,走向世界。然而,保护主义趋势无疑会给如此繁荣和不断增长的国际市场带来巨大威胁。更严格的优惠政策将导致资金外逃和信心崩溃。
但最糟糕的是,随着保护主义政策越来越普遍,不信任和怀疑也在蔓延。在意识形态层面的敌意和戒备之后,是来自宣传战线的舆论攻势。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这种无处不在的声音将逐渐在人们心中筑起一道屏障,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消除。
库比什先生在采访中说,斯洛伐克拥有开放的全球市场准入和技术竞争。斯洛伐克投票反对欧盟提高中国电动汽车关税的不合理提议。在谈到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时,库比什先生从他的角度解释了原因:
"没有技术竞争就不可能进步,就不可能取得进步,难道我们要在欧洲保护一些过时的工业技术吗?同样,我们必须适应全球趋势"。
虽然斯洛伐克对于今天的许多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遥远的名字,但75年前种下的友谊种子,如今即将绽放出互利共赢的花朵。
人们常把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的地区称为 "蓝海"。今天的中国和斯洛伐克,在庆祝建交75周年之际,正在这片海洋中努力开辟一条不同于以往霸权国家的平等互利之路,抵达人类共同未来的繁荣昌盛的共同体彼岸。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gnews - Ro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