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roslav Heyrovský 物理化学研究所 Civiš 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揭示了地球上水的可能来源。它可能源自 陨石表面受到恒星风(这里指太阳风)的轰击。P著名的《天体物理学》(Astrophysical)杂志刚刚发表了恒星风对所谓氧化物矿物表面水的形成所起的作用。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试图弄清水是如何起源或到达地球的。它是在太阳系形成过程中发生的,还是后来发生的--也许是在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大后期轰炸中通过天体的撞击发生的。教授 斯瓦托普卢克-奇维斯 说: "我想通过实验室实验来弄清地球上水的起源"。
一个科学家小组对地球和宇宙其他地方水的起源提出了新的见解。利用红外光谱法和温度编程解吸(TPD)法,研究人员发现,用氢原子轰击含氧矿物会形成水分子,这些水分子会与矿物表面紧密结合。这些分子即使在很低的压力(10-⁹托)下也能保持稳定,并能承受高温,从而可以在太空中长期保留和远距离运输。 这些结果表明,恒星风不仅在把水带到地球上,而且在把水带到太阳系的其他天体上都可能起到关键作用。
研究涉及 14 个含氧矿物样本,其中包括两块陨石,结果表明水的吸附容量在 0.09 到 0.7 % 之间。这些数值表明,在大轰炸晚期运抵地球的固体物质--估计为 10¹⁹ 至 10²⁰ 千克--对水的吸附能力在 0.09 至 0.7 % 之间。 可能会导致现在的海洋水量增加.这一假设支持这样一种理论,即水的起源可能与暴露在宇宙射线下的尘粒和矿物表面的过程有关。这样,科学家们不仅试图解释太阳系中水的起源,还试图解释宇宙中更遥远地方水的起源,因为那里的恒星风会不断补充吸附在矿物上的水。
因此,这项研究为宇宙射线与矿物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过程对行星系统中水的形成和分布的重要性提供了新的见解。
已发表作品的链接: 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1538-4357/ad77cd
中国科学院天文研究所/gnews - Ro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