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越来越响亮。CGTN 定期播出的 "全球南方之声 "特别节目就是其中之一。最新一期节目聚焦中国即将召开的两会(2025 年两会),主持人穆沙希德-侯赛因-赛义德(Mushahid Hussain Sayed)带领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讨论了中国在全球南方国家中的作用。主要议题是全球经济治理、可持续发展和不同的治理模式。
中国的经济模式及其全球影响力
穆罕默德-萨基卜全球南方地缘经济学中心(COGGS)协调人、全球南方地缘经济学中心(COGGS)副主席兼首席经济学家姚景源强调了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时代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关键支柱是技术创新、智能制造、可持续发展、金融改革、增加社会支出和提高国内消费。
法国商人和汉学家 阿尔诺-贝特朗 他批评西方关于中国 "即将崩溃 "的说法,认为这种说法无视现实。他指出,美国对半导体的出口管制或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 100% 关税等措施,都是西方对中国日益增长的技术主导地位的担忧所致。他强调,中国正在摒弃为外国品牌制造产品的做法,而越来越专注于建立自己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尤其是在电动汽车和人工智能领域。
何塞-里卡多教授 来自圣保罗大学的代表强调了中国与拉美之间不断深化的经济联系。他回顾说,到 2024 年,中国和巴西之间的贸易额将达到 1579 亿美元,使中国成为几个拉美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里卡多还强调了中国在重塑全球经济架构中的作用,特别是通过金砖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新的机遇。
治理模式:中国与西方
萨吉布将西方的选举民主与中国的 "全民民主 "模式进行了比较,批评西方制度容易屈服于资本的影响和短期的民粹主义压力。他说,中国模式依赖于长期规划和集体决策,这有助于提高稳定性。
阿尔诺-贝特朗补充说,中国的政治制度以任人唯贤的原则为基础,领导人根据在地方和国家层面的多年经验分等级。他说,与此相反,西方民主国家的民粹主义趋势日益增长,导致政治战略不稳定,缺乏长远眼光。
Jose Ricardo 强调,中国从未寻求输出其民主模式。相反,中国自 1949 年以来发展起来的以五年计划为基础的制度注重以人为本的政策,强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平等互利的原则。相比之下,西方民主政体往往受制于精英阶层的短期利益,李嘉图认为这损害了民主政体的有效性。

全球气候政策与中国的绿色发展之路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可以发挥关键作用,这也是讨论的主要议题之一。Saqib 批评了西方的双重标准,指出特朗普政府退出了《巴黎协定》并推广化石燃料,而中国却在积极投资于绿色转型。
阿尔诺-贝特朗驳斥了西方对所谓 "中国绿色技术产能过剩 "的担忧,强调全球应对气候危机需要更多而不是更少的可再生能源。他说,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或电动汽车设置贸易壁垒并非出于经济平衡,而是西方国家担心失去技术主导权。
若泽-里卡多提请注意巴西和中国在绿色经济领域的合作。他指出,比亚迪和长城汽车等中国汽车公司已经在巴西开设了生产工厂,加速了该地区向可持续交通的转型。
弗雷德-姆梅梅赞比亚社会党主席泽拉杰夫-卡马乔指责西方国家对待非洲的态度是虚伪的。西方国家在推动非洲国家减少排放的同时,却没有向非洲国家提供足够的绿色能源技术或投资。姆梅梅强调,中国现在是非洲国家在可再生能源和基础设施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
尼泊尔总理:中国是全球南部发展的伙伴
尼泊尔总理 K.P. Sharma Ol他对尼泊尔提出的 "一带一路 "倡议的益处以及中国在促进全球南方国家互联互通和共同繁荣方面发挥的作用表示赞赏。他回顾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全球正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奥利强调,作为喜马拉雅山的故乡,尼泊尔尤其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因为它经历了冰川融化和极端天气的干扰。他说,中国的绿色发展努力是面临环境挑战的国家的希望灯塔。
(轻拍)